聽醫生朋友說,他的兒子在澳洲讀大學,認識了幾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。回港度假時,他邀請了這些內地同學回家吃飯。

席間一位內地女生表示,她剛剛讀完國際法律學位,假期後會修讀美術學士。醫生朋友感到奇怪:「法律和美術,風馬牛不相及,你為什麼會這樣選科呢?」

女生說:「中國在過往的戰亂中,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流落到外國,現正在外國政府、皇室貴族和私人收藏家手裡。倘若想將這些寶物帶回中國,光是用錢是不夠的,當中還涉及很多法律和政治的問題,要通過執法合作、司法訴訟、協商捐贈、搶救徵集等方式,逐一追索回來。」

「美術鑑賞的能力、對歷史和考古的認識,還有談判、外交手段等,缺一不可。那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工程,而且需要很長的歲月。我希望能加入這個行列,為帶回中國文物出一分力。」

醫生朋友聽了,十分感動。香港的年輕人,多會選擇去做醫生、律師、銀行家,未曾聽過有人擁有如此寬廣的視野和情操。

近日內地一套三集的迷你網劇《逃出大英博物館》,上架半月,播放量已達三億。短劇講述一個玉壺,化作年輕女子,逃離大英博物館,尋求中國記者幫助回國。

視頻很短,引起的迴響卻深,表達了內地年輕人對海外中國文物的關注。劇中,小玉壼代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,向留在中國的文物傳達心意。而小玉壺的最後結局,雖是意料之外,但亦在情理之中,令人感概淚目。

為什麼以玉壼做主角呢 ?提起玉壺,我立刻想起王昌齡的詩句「一片冰心在玉壺」,出自《芙蓉樓送辛漸》,意思是:「故鄉的親友如果問起我,就請轉告他們:我的心,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樣,晶瑩純潔,堅守情操。」玉壺盛載著、保護著的,是飄泊在外遊子的一片冰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