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讀書好,還是工作好?」如果問我,一定是工作好。

工作有收入,使我不需要依靠別人。工作可以有某程度上的選擇自由:環境、同事、做事排序、做事方式。工作代表自己被需要、有貢獻;不論看起來如何簡單無聊的的工作,不論薪酬多低,衹要有人願意付錢,就代表你的服務有其價值。

我那一代、以至現在新一代,經常聽到別人說:「做學生好,校園純潔,無憂無慮。出來工作,被老闆剝削,社會充滿明爭暗鬥。」不知道這是否仍是主流意見?我是從來不敢苟同的。

我覺得,做學生最苦,因為沒有貢獻,所以沒有自由,也沒尊嚴。永遠在接收、取用那一端,從來不需要給予和付出,不管讀得多好、多辛苦,對社會來說是沒有影響貢獻的;長久如此,心會鬱悶。

我自己是從小學開始,就天天盼望著快點讀完書、出來工作,脫離家庭和學校的控制。

當我還未有工作賺錢能力之前,在家裏討口飯吃,必須遵從父母、做他們想我做的事,不論是對是錯、我喜歡還是不喜歡,也不能叛逆反抗。

同樣,在學校,我一定要跟隨指示,穿著指定制服,跟一大班不是自由選擇的同學,被迫做著無意義的事情。這些事(上課、功課、考試、活動,還有純粹為增強學生履歷、而非真正為有需要人士服務的「做義工」),對社會完全沒有好處。那怕我的成績極好、老師偏愛,我仍然是不得半點滿足感。

當然,有人亦會說:「你那一行(醫生)跟別人不同,畢業後平步青雲,不愁出路,所以你當然覺得工作比讀書好。」

這話有點道理,可是也非全對,主要有兩點。一,我有好些醫學院同學,讀書時很快樂,畢業做實習醫生時就不能適應了,終日叫苦連天,甚至抑鬱、濫藥、自殺、停工、轉行。二,讀醫是非常辛苦的。近來很流行一句話:「你不吃讀書的苦,將來就吃工作的苦。」不論哪個行業,若非先苦後甜、就是先甜後苦;某程度上,也是個人的選擇。

生命誠可貴,自由價更高,我之所以拼了命讀書,就是為了不用讀書的那天開始,可以擁有一點點自由和尊嚴。

我經常告訴女兒,做大人出去工作,比做孩子在學校讀書,快樂自由滿足得多了,可是她們不太相信,因為太多成年人、書本、媒體不斷強調「做學生最幸福;出來工作要應酬老闆客戶,很辛苦」之類的論調。

說到底,還是心態的問題吧;一個人對將來期待的是幸福還是苦難,說不定已經決定了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