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病理科醫生,衹會看標本,不會跟病人有直接接觸。

接到病人的標本,在擺在顯微鏡下觀看之前,我會先看表格上的病人標籤貼紙;單看標籤,我就知道許多他的情況,心中有數。

標籤上有什麼呢?有病人姓名、性別、年齡、身份證號碼、主診醫生名字。

首先是「性別」。有些疾病女性是不會有的,如前列腺癌。有些疾病男性中極為罕見,如乳癌。胰臟的腫瘤中,「黏液性囊狀腺瘤」和「實性假乳突狀瘤」患者,超過九成是女性;男病人的胰臟腫瘤,無論細胞組織有多相似,我也是輕易不會作出這些診斷的。

然後是「年齡」。譬如說,一個大腸內窺鏡的活檢組織標本,如果我在老年人的標本看到腸癌,不會感到訝異,因為腸癌的平均患病年齡是68歲。可是,如果我在一個青年的大腸內看到癌細胞,我就要提高警覺了。為什麼這樣年輕的人會患腸癌?是遺傳病嗎?是從其他器官轉移到大腸的癌症嗎?

接著,我會看病人「姓名」。姓名可以給我許多提示。舉例說,有些疾病在華人比較罕見(如黑色素皮膚癌、麩質敏感症),但倘若病人是高加索人,可能性就大得多了。日本人的胃癌率特別高。即使是華人,也要看英文譯名:本地港人、內地人、台灣人、東南亞華人,常見的疾病也不一樣。

有時候,看身份證號碼,也能猜到病人來自何方;這對診斷是十分重要的。

標籤貼紙上也寫上「主診醫生」的名字。同樣是肝臟的活檢標本,如果主診是內科醫生,病人患的可能是內科肝病,如肝炎、肝硬化;如果主診是外科醫生,病人的臨床症狀就可能是外科問題,如膽石、肝癌、胰管閉塞。

即使標本是婦科的器官組織,但若果主診醫生是血液科醫生,我就會提高警覺:是否這病人以前患過血液疾病、例如淋巴癌?抑或這次子宮切除的腫瘤,是血癌復發、而非較常見的子宮內膜癌症?

做病理科醫生像做偵探,對每個細節都非常敏感,單單一個標籤貼紙,已讓我腦中轉了千百個念頭。可常而知,當我在顯微鏡下看每顆細胞時,要考慮的可能性就更多了。

另外,不同的「主診醫生」,對病理報告的要求各有不同;我會盡量符合他們喜歡的寫作風格,提供讓客戶滿意的服務。病理科做得久了,千篇一律,唯有以此自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