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考試前督促孩子溫習,孩子不集中精神、自制力低、拖延、找藉口;而父母就會火冒三丈、破口大罵,令親子之間產生一次又一次的衝突,成為痛苦回憶。

陪伴溫習,明明是出於愛的行為,為什麼最後卻很容易生氣,形成親子衝突呢?

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,叫做《為什麼父母會生氣?》心理分析師認為,人們之所以會生氣,是因為自己內心的「匱乏感」。

怎麼說呢?父母對孩子的憤怒,包括嫌棄孩子笨、不聽話、自制力低、懶惰:「如果他的成績不是那般差,那麼我就不會受傷、生氣、失望。」「我需要孩子優秀點,好讓我覺得自己很棒。」

換言之,父母憤怒的背後是:「孩子要為我的情緒和需要負責!」可是,父母的需要,為什麼想要孩子來負責?因為父母自己做不到。因為父母匱乏、自卑、對自己沒有信心,所以需要孩子的優秀,來證明自己是很棒的人。

如果孩子做不到,父母就生氣了。

父母對孩子的憤怒,其實都是對自己的憤怒的轉移。父母自己做得不好、對自己有憤怒,但父母不能承認對自己的憤怒,於是就只好把憤怒轉移給孩子。

明白了這點,你就知道,其實你的生氣,源於你自己內心的「匱乏感」;跟你孩子的讀書能力沒有關係。

你不能依靠孩子的好成績去填補你的匱乏感;你自己的問題,最終必須靠自己去解決。

當父母感到生氣時,不要立即怪罪孩子,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,不斷反問自己:「這是什麼情緒呢?我為什麼會這樣生氣?為什麼我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,會和我的初衷完全相反?」

身為父母的我們,若不能徹底認識自己的需要,無法好好控制情緒;那麼,與我們最親近的孩子,將為此付出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