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媽媽,你小時候的校園生活是怎樣的?」

小女兒讀小學三年級,非常喜歡說話,每天回家滙報學校發生的事情,鉅細無遺。我聽她說得最多的,就是小息時她跟誰玩遊戲、上體育課時與誰一組贏了比賽、哪個頑皮同學搗蛋嬉戲、老師課堂上講了個什麼笑話……熱鬧而瑣碎,輕鬆而無聊,就好像我小學時的大部份同學一般。

然而我的小學生活卻是不一樣的。我一直迴避跟女兒分享我的小學回憶。現在女兒問到了,窮追不捨,我不得不搜尋腦海,強迫自己面對這些不太想面對的記憶。

「我的小學生活是寂寞的。」我告訴女兒:「我沒有什麼朋友。每逢小息,他們大都湧到操場跳橡皮圈繩、玩追逐;有些一邊吃零食、一邊談天說地;有的三五成群,結伴走均校園角落,不為哪個目的地,衹為了聚在一起嘻嘻哈哈。」

「而我自己,則獨自坐在走廊的圖書角,把那兒的書看完一遍又一遍。我是個內向而害羞的人,不懂得主動跟人交朋友。偶然也有兩三個談得來的同學,大多是文靜、愛讀書的人,喜歡靜靜地作深入的交談;而那些大部份人的嘻哈戲鬧,像你現在經常跟同學一起做的,我實在是做不來。因此別人們是一個個小圈子;而我,總是在一個個小圈子以外。」

他們的世界是明亮的;我的校園生活是陰沉的。

為什麼會這樣的呢?我並非憤世嫉俗的人,衹不過是性格比較內向、自信心較低。課本裡描述的校園生活,意味著像我這樣的學生是「不可取」的。即使是青春偶像電視劇,情節往往都是講「性格孤僻的女主角,認識了活潑好動的閠蜜」,被帶去參加各種校園活動,遇見男主角和他的一大群好朋友,然後變得開朗外向,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。

約定俗成。校園裡那些為大多數人而設的不成文規劃,燃亮了他們的童年回憶,光芒卻照不到我的身上。

現在回想起來,其實自己一人靜靜地看書,並沒有什麼不好;那是我喜愛做的事,而且也沒有妨礙別人。唯一不好的,是我不斷的自我懷疑:「為什麼衹有我一個人在這裡看書?為什麼大家都在操場上奔跑?是否我有問題?是我做錯了嗎?大家都覺得我古怪嗎?大家是否都不喜歡我?」

老師和父母長輩,會認為這是「我的問題」:我太內向、我太文靜、我應該改過來,我應該像我的小女兒、像偶像劇中的女主角般,讓自己融入這個預設的校園模式。於是,我更以為是自己有問題了,更加自卑、更加的不知所措,也更加寂寞。

對於我的小學校園生活,我從不敢提起,不敢想起。可是今天,看見女兒們是如此的「正常」與自信,在校園裡找到自己的領域和歸屬感,我放心了。我想,也許是時候要鼓起勇氣,去面對我的內在小孩了。